《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提出:根据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需求,统筹流域与区域、水域与陆域、生物与生境,逐步实现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转变。
水质监测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从水环境质量维度,对水体中各类污染物浓度及变化趋势的监测,面向的是理化指标。 水生态监测是从水生态系统维度出发,通过水文、生物、物理及化学等手段,对水生态系统中的各要素、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监测,既包括水质监测,也包括生物监测、水文监测等。 水生态监测反映的是更全面的水域生态环境综合变化,为制定流域生态修复目标、评估生态修复效果、以及环境立法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撑。 中国水质监测行业政策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为“十一五”期间,主要以监测网络的构建为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为第一次快速发展期,以行政区划为单元的水生生物试点监测为主;当时有20个城市进行水生生物监测试点,随后多个城市的监测站涉足这一新的监测领域;1993年编写出版《水生生物监测手册》,并在这个时期初次建立起国家水生生物监测网。 但由于管理和技术的原因,随着对生态监测和生物监测定位的调整,各级监测站逐渐放弃生物监测,仅有极少数监测站坚持发展这类监测能力,我国环境生物监测出现萎缩局面。 2) 第二阶段为“十二五期间”,监测的重点集中在污染源监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为停滞期。 3) 第三阶段为“十三五期间”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全面覆盖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水质监测的重点集中在水质量监测; 2000~2010年为恢复期。1998年随着国家“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方针的确定,生物监测、水生态监测开始重新受到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及监测站的重视。 4) 第四阶段为“十四五期间”,水生态环境监测。 2010年至今为第二次快速发展期,主要以流域为单元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价。 《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中指出随着我国环境状况的改善,水质监测逐步向水生态监测转变。同时“十四五期间”将对水质监测网络做进一步优化,例如国控断面数量将从2050个整合增加至4000个左右。 ——国家层面水质监测行业发展目标解读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2020-2035年)》,2020-2035年,生态环境监测将在全面深化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的基础上,逐步向生态状况监测和环境风险预警拓展,构建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估体系。 在地表水环境监测方面,根据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需求,统筹流域与区域、水域与陆域、生物与生境,逐步实现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转变。“十四五”期间,国控断面数量从2050个整合增加至4000个左右。 在海洋环境监测方面,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海洋生态安全为核心,构建覆盖近岸、近海、极地和大洋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十四五”期间,国控点位数量优化至1400个左右。 在地下水环境监测方面,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的思路,构建重点区域质量监管和“双源”(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地下水污染源)监控相结合的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形成多层次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覆盖全国主要水文地质单元、主要流域、主要平原盆地和80%以上地级城市,逐步掌握全国地下水水质总体状况和变化趋势。 ——国家层面浮游生物监测技术发展目标解读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中明确强调要增强水生态环境监测。开展水生态监测必然要依靠浮游生物监测技术。 《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HJ 1295—2023)》和《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湖泊和水库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HJ 1296—2023)等两项标准的实施对国家水生态监测评价工作起到的支撑作用等关键内容。 现阶段,以两项《指南》为依据,全面开展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充分积累水生态监测的经验和基础资料。下一步将结合我国水生态管理目标,细化制定不同水生生物类群的全流程监测方法标准;研制针对生境要素的调查监测与评价技术规范;基于生态分区理念,研究制定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技术指南等系列标准及规范,指导各流域建立具有流域特色的监测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开展分类、分区、分级的水生态监测与评估。 在监测技术上,要融合吸纳成熟的先进技术,如仪器自动识别技术、高光谱检测技术和环境DNA监测手段,实现水生态监测方法向更高效、更精准、自动化迈进。 体系上,逐步搭建由国家标准规范——部委技术支撑文件——地方和团体标准构成的多层级技术标准体系,多角度、多方位支撑国家水生态监测评价体系的建设。 来源:中国环境监测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良好的生态环境,乃是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之一。要对生态环境的优劣进行评判,需要运用系统思维,从多维尺度考量。 “‘十四五‘期间,水环境监测将从现状监测向预警监测跨越,水质监测也要向水生态监测跨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高级工程师解鑫认为,在水生态方面要继续完善环境监测技术和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 解鑫表示,要基本实现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的体系,水环境质量监测自动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到“十四五”末期,初步构建水生态监测技术体系,探索由常规理化指标评价向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估的转变。 从全国各省市陆续推出关于水生态监测和水生态健康评价相关的技术规范、指南等政策及伴随水生态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入来看,水生态监测(水生态健康)的需求迫在眉睫。 毕竟,对于优美的水环境、健康的水生态的诉求,已是今日之中国的“刚需”。 来源:网络 -THE END- 转载自 言明数字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