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江蓠。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供图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重要经济海藻江蓠科物种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了一种具有特殊精子囊枝的江蓠科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曾氏江蓠”。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藻类学研究》。
江蓠科物种是提取琼胶的重要原料藻,是一类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海产大型红藻类群。科研人员自2013年至2022年连续10年在中国沿岸采集了211号标本,在海南岛发现了江蓠科1个新物种和我国1个新记录种——错综江蓠,并将发现的新物种正式命名为曾氏江蓠,以纪念我国著名藻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呈奎对海洋藻类多样性研究的卓越贡献。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旭雷告诉《中国科学报》,曾氏江蓠栖息在热带海域潮下带珊瑚石或潮间带石沼珊瑚石上,是江蓠科体形较小的物种,藻体平均株高仅1.7厘米。然而该物种发育有特殊的精子囊群,即精子囊群集生在特化的精子囊小枝上,该特征与其他江蓠属物种精子囊群散生在藻体皮层/髓层细胞中、缺乏特化的精子囊小枝明显不同。
王旭雷表示,这项发现进一步表明了江蓠类群雄性繁殖结构进化的复杂性,为江蓠类群的系统发育提供了新证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algal.2023.103074